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自學和戰火-- 價值觀和文化觀的省思

#自學和戰火..哈 這聯想未免太遠了吧 ...

在博客來的okapi 閱讀生活誌中讀到美國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胡培菱在2018年寫的一篇很感人的書介。深深被感動,便去讀泰拉(Tara Westover)在youtube的簡介。
泰拉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8歲時獲得博士學位,今年(2021)才35歲,2018年2月她出版回憶錄《Educated》,立即高踞《紐約時報》及亞馬遜網站暢銷榜,當時泰拉也只有32歲。中文版於2019年接著問世,中文書名是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對!胡培菱也是2016年出版的非常好看的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南非青年崔佛.諾亞的自傳,<<以母之名>>(Born a Crime)的譯者。

根據年輕泰拉的自傳描述,她自小生長在和現代化生活完全脫節的偏鄉,9歲之前完全沒有身分紀錄,15歲之前由於家庭信仰和文化不同等原因,經常受到父兄的霸凌,16歲的時候受到離家外出求學哥哥的啟發和鼓勵,決定要上學,就開始自學,17歲成功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之後獲得「蓋茲劍橋獎學金」(Gates Cambridge Fellowship),從此命運翻轉。
很多人將泰拉的自傳讀成自學成功的範例,但是本書的啟發應該不僅只於此。泰拉的自學以及傳奇的命運轉折,和她的原生家庭的特質有密切的關係,這可以視為一本探討生命觀和生命文化的書。

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一個偏遠山腳下的摩門教派末世論基本教義派的家庭,她的父親不信任並排斥所有現代化的事物,特別是現代醫療和教育,基本教義派的摩門教義主張女性的天職「是在照顧家庭,不需要有自我,當然也不需要讀書識字等」。

這個見解和場景和誰很相似?對!阿富汗。

阿富汗,先說ㄧ個我們有一群不太正經的朋友的笑話。阿富汗最早怎麼引起我們注意的呢?多年以前參加國際會議等活動,要在網路上填國籍,經常無法選到正確的國名。這時朋友互相告知,他們在一長串的國名中,就隨意勾選第一個,哈!當然就是阿富汗!哈 危險的阿富汗,不是恐怖份子就是難民,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網路玩笑。不過阿富汗的問題,特別是對活生生的,在當地生活的居民而言,面對的是真正艱險的日子。

在長路漫漫(Long Way Round)這部2004年英國拍攝的摩托車騎士旅遊紀錄片中,瑞士人克勞蒂亞將他在1995年進入阿富汗擔任戰地記者的經驗加以分享。他說這個國家的國土中有95%是山,非常貧瘠,不容易種植之外,對統治者而言,有如燙手山竽,歷史上許多入侵者,最後都燒了手指離開(burn their fingers)。他在2004年實地拍攝當地婦女密實蒙面、生活權利受到限制的生活樣貌,但是說婦女的權利已經比90年代的待遇好很多,當時女子不准許上學受教育,沒有工作的權利,全身包札嚴密,還需要整天帶著厚重的頭巾布卡(看了紀錄片之後,對讀到的文字描述,有更具體的理解)。

更早的時候,讀了<<西域風塵記>>,是2003年慈濟基金會出版,王志宏主編的<<經典雜誌>>專書,其中有阿富汗的戰火、文化、信仰和生活專文 ,描述1996年塔利班掌權之後,剝奪女子上學受教育,工作的權利,「外出購物都需先生或兒子陪同。…女子學校在塔利班政權下關閉,學校被權充為馬廄,圖書館的藏書皆被焚毀…。」直到2001年塔利班政權離開,學校才開始恢復正常,「…有學生一千二百位登記、…省長承諾這所學校將會給每位女孩就學的機會,學校重建完成後會用心辦學,讓每位女孩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

但是好日子也不長,就在今年(2021年)8月美國撤軍,保守政權返回。目前媒體每日報導當地居民的恐慌狀態,一切似乎又要會回到20年前令人不安的黑暗時期嗎?一切都是價值觀和文化觀作祟嗎?

泰拉的衝突和翻轉案例發生在美國,是在一個家庭中或社區中的事件,以美國的制度而言,這個國家立國所植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基本上是兼容並蓄、多樣和包容,所以只要不違法,家庭和個人都可以選擇個人的信仰,各自相安無事生活。最多就是個人層次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

但是阿富汗的戰爭,雖然衝突的原型是一樣的,都是對於現代開放生活方式的排斥,然而所引發的後果卻是太慘痛的戰爭。

開放、民主和文明是普世價值,有這麼好,那麼泰拉的摩門教父親、塔里班等為什麼要堅持選擇保守?拒絕進步和開放?他們害怕什麼?需要選用自殺式的人肉炸彈去避免另一個可能?那麼一定就是有一群人,服膺一種價值和信念,有另外一群人,服膺另一種價值和信念;也就是說,有這麼多人渴望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另一群人渴望保護和擁護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差異,不能被容忍嗎?

文化和信念衝突引起的戰爭,這個現象,不就是泰拉和她的原生家庭對於生命觀看法不同的放大嗎?她離去重生、取回自主,而她的原生家庭必然視為背叛,但是這樣的衝突需要用彼此毀滅作收嗎?

爭戰的起因,除了搶奪食物和資源,另外就是剷除異己,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左派和右派、獨派和統派、女性和男性、同性和反同、開放和保守、過動和自閉…you name it!)不一而足!非我族類,非將之剷除不快嗎?

泰拉用一個家庭革命和個人命運翻轉的例子,示範給我們看,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勇敢轉變,可以不需要彼此毀滅。不同的生命觀,可以共存,歷史其實也可以不要走毀滅發展的路線。
我們可以練習容忍彼此的信念不同,如同我們包容每個人的差異和長相不同。互相包容,應該可以的!

阿富汗加油!

註:
• 王志宏撰文、 攝影(2002. 02)。【深入現場】阿富汗援助紀實 我們需要希望,經典雜誌 第043期。
• 王志宏 撰文‧ 攝影(2003. 08)。【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 風中之塵,經典雜誌 第061期。
• 另外 2021年經典雜誌9月號也有新的報導.
#讀書雜感
#開放和保守生命觀的水火不容

(紀錄一下:這樣一篇雜感,大約需要兩杯中杯拿鐵,可以寫完。)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自學和戰火

 #自學和戰火~~哈 這聯想未免太遠了吧 ...


胡培菱的書評

在博客來的okapi 閱讀生活誌中讀到美國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胡培菱在2018年寫的一篇很感人的書介。深深被感動,便去讀泰拉(Tara Westover)在youtube的簡介。 泰拉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8歲時獲得博士學位,今年(2021)才35歲,2018年2月她出版回憶錄《Educated》,立即高踞《紐約時報》及亞馬遜網站暢銷榜,當時泰拉也只有32歲。中文版於2019年接著問世,中文書名是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對!胡培菱也是2016年出版的非常好看的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南非青年崔佛.諾亞的自傳,<<以母之名>>(Born a Crime)的譯者。

年輕的自學者泰拉

根據年輕泰拉的自傳描述,她自小生長在和現代化生活完全脫節的偏鄉,9歲之前完全沒有身分紀錄,15歲之前由於家庭信仰和文化不同等原因,經常受到父兄的霸凌,16歲的時候受到離家外出求學哥哥的啟發和鼓勵,決定要上學,就開始自學,17歲成功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之後獲得「蓋茲劍橋獎學金」(Gates Cambridge Fellowship),從此命運翻轉。 很多人將泰拉的自傳讀成自學成功的範例,但是本書的啟發應該不僅只於此。

泰拉的自學以及傳奇的命運轉折,和她的原生家庭的特質有密切的關係,這可以視為一本探討生命觀和生命文化的書。 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一個偏遠山腳下的摩門教派末世論基本教義派的家庭,她的父親不信任並排斥所有現代化的事物,特別是現代醫療和教育,基本教義派的摩門教義主張女性的天職「是在照顧家庭,不需要有自我,當然也不需要讀書識字等」。 

這個見解和場景和誰很相似?對!阿富汗。

阿富汗

阿富汗,先說ㄧ個我們有一群不太正經的朋友的笑話。阿富汗最早怎麼引起我們注意的呢?多年以前參加國際會議等活動,要在網路上填國籍,經常無法選到正確的國名。這時朋友互相告知,他們在一長串的國名中,就隨意勾選第一個,哈!當然就是阿富汗!哈 危險的阿富汗,不是恐怖份子就是難民,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網路玩笑。不過阿富汗的問題,特別是對活生生的,在當地生活的居民而言,面對的是真正艱險的日子。 

在長路漫漫(Long Way Round)這部2004年英國拍攝的摩托車騎士旅遊紀錄片中,瑞士人克勞蒂亞將他在1995年進入阿富汗擔任戰地記者的經驗加以分享。他說這個國家的國土中有95%是山,非常貧瘠,不容易種植之外,對統治者而言,有如燙手山竽,歷史上許多入侵者,最後都燒了手指離開(burn their fingers)。他在2004年實地拍攝當地婦女密實蒙面、生活權利受到限制的生活樣貌,但是說婦女的權利已經比90年代的待遇好很多,當時女子不准許上學受教育,沒有工作的權利,全身包札嚴密,還需要整天帶著厚重的頭巾布卡(看了紀錄片之後,對讀到的文字描述,有更具體的理解)。 

更早的時候,讀了<<西域風塵記>>,是2003年慈濟基金會出版,王志宏主編的<<經典雜誌>>專書,其中有阿富汗的戰火、文化、信仰和生活專文 ,描述1996年塔利班掌權之後,剝奪女子上學受教育,工作的權利,「外出購物都需先生或兒子陪同。…女子學校在塔利班政權下關閉,學校被權充為馬廄,圖書館的藏書皆被焚毀…。」直到2001年塔利班政權離開,學校才開始恢復正常,「…有學生一千二百位登記、…省長承諾這所學校將會給每位女孩就學的機會,學校重建完成後會用心辦學,讓每位女孩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 但是好日子也不長,就在今年(2021年)8月美國撤軍,保守政權返回。目前媒體每日報導當地居民的恐慌狀態,一切似乎又要會回到20年前令人不安的黑暗時期嗎?

一切都是價值觀和文化觀作祟嗎?

泰拉的衝突和翻轉案例發生在美國,是在一個家庭中或社區中的事件,以美國的制度而言,這個國家立國所植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基本上是兼容並蓄、多樣和包容,所以只要不違法,家庭和個人都可以選擇個人的信仰,各自相安無事生活。最多就是個人層次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 

但是阿富汗的戰爭,雖然衝突的原型是一樣的,都是對於現代開放生活方式的排斥,然而所引發的後果卻是太慘痛的戰爭。 

開放、民主和文明是普世價值,有這麼好,那麼泰拉的摩門教父親、塔里班等為什麼要堅持選擇保守?拒絕進步和開放?他們害怕什麼?需要選用自殺式的人肉炸彈去避免另一個可能?那麼一定就是有一群人,服膺一種價值和信念,有另外一群人,服膺另一種價值和信念;也就是說,有這麼多人渴望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另一群人渴望保護和擁護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差異,不能被容忍嗎? 

文化和信念衝突引起的戰爭,這個現象,不就是泰拉和她的原生家庭對於生命觀看法不同的放大嗎?她選擇離去、重生、取回自主,而她的原生家庭必然視為背叛,但是這樣的衝突需要用彼此毀滅作收嗎? 

爭戰的起因,除了搶奪食物和資源,另外就是剷除異己,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左派和右派、獨派和統派、女性和男性、同性和反同、開放和保守、過動和自閉…you name it!)不一而足!非我族類,非將之剷除不快嗎? 

泰拉用一個家庭革命和個人命運翻轉的例子,示範給我們看,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勇敢轉變,可以不需要彼此毀滅。

不同的生命觀,可以共存,歷史其實也可以不要走毀滅發展的路線。 我們可以練習容忍彼此的信念不同,如同我們包容每個人的差異和長相不同。互相包容,應該可以的! 

阿富汗加油! 

延伸閱讀:
  • 王志宏撰文、 攝影(2002. 02)。【深入現場】阿富汗援助紀實 我們需要希望,經典雜誌 第043期。
  • 王志宏 撰文‧ 攝影(2003. 08)。【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 風中之塵,經典雜誌 第061期。
  • 2021年經典雜誌9月號也有新的報導。 
#開放和保守生命觀的水火不容 
#讀書雜感

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

waki瓦基的閱讀和筆記術

 #waki瓦基的閱讀和筆記術

如果ㄧ個人持續不斷的重複做一件事情,如同阿甘正傳中的阿甘,那麼人生就會美好。
閱讀也是這樣,我在網路上不斷看到這些令人驚異的閱讀者和說書者。Waki 瓦基,閱讀前哨戰的版主,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瓦基是一個全職工作者,業餘經營閱讀網站。他說秘訣是從書上讀來的。
他說自己「…對於在而立之年以前,渾渾噩噩不太喜歡看書的我,2018年才培養出閱讀的習慣,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真不是蓋的!Never too late ,不是就是這樣嗎?看看耕耘三年的成果有多豐富!
實踐很重要,瓦基說他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深受啟發,開始對讀過的好書進行思考,整理成閱讀筆記。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瓦基說應該要趁腦袋還靈光的時候,紀錄自己的讀書心得。
他閱讀<<心流>>,知道保持專注力的重要;他知道紀律的重要,他也從閱讀筆記和計畫的書籍中,例如《子彈思考整理術》,瓦基認為寫子彈筆記,也就是類似寫日記的方式,追蹤、紀錄閱讀成果,對於維持閱讀習慣的紀律最有幫助。
又快開學了,研究生,特別是在職研究生要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餘,擠出有限的時間做辛苦的學術閱讀,如果沒有預先的準備動作,建立有計劃的閱讀和寫筆記的技術,進到研究所除非碰到好讀的科目,否則師生就都很辛苦,因為功課很重,這時候老師被罵,也很無辜呀!如同跳下水中,才知道沒有學會游泳的苦惱,不是雙手划就會浮起來。
現在的學生,多是斜槓世代,如何衝出重圍,兼顧工作和學習?我在網路上,看到這麼多的閱讀好手,佩服之餘,也忍不住希望即將開學的學生們認識這些人、練就這等身手。
好多斜槓的閱讀好手,也是知識踐行的好手,好一個繁花似錦、值得敬畏的年輕網路閱讀世代!
讀著、讀著,十分喜歡💕,不免就送上一杯咖啡☕️表示感謝,呵呵🤭星巴克拿鐵😄最好。
閱讀和筆記的軌跡,這是其中一個好作品
其中也有有聲書 在apple podcast

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

閱讀閱讀者

#閱讀閱讀者


90後的青年,大約就是z世代,嗯他們都在讀些什麼呢?
為了要了解專業書評和讀者書評有什麼不同,在網頁上讀到一位年輕的書評寫手,一個很用功的年輕讀書人,他的文字和閱讀書目我都很喜歡,所以很有興趣、很勤奮的追蹤了他的閱讀軌跡(followers)。

如果你對青年讀者在閱讀些什麼,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讀一讀馬光廷從2015年(也可以說是2011年)到2021年之間,總共約445則(對,四百多本書)的讀書心得。這是讀者書評平台的優點,將閱讀軌跡都記錄下來。

他的閱讀從最早期很多遊記、女性主義、透過閱讀可以更加認識另一種性別,許多寫在goodreads的英文閱讀書評,可能是在澳洲留學時期的閱讀筆記;而這兩年的閱讀,涉獵更多新科技、商業發展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主題,很特別的是對於metadata和博物館的閱讀也有涉獵,閱讀動機和選書,強烈反映要探索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樣廣泛閱讀卻又樸實無華的讀書人,真是令人羨慕,可以說是圖書館員眼中的完美讀者!

如果公共圖書館要檢視自己的館藏發展,有一些讀者書評很值得參考。

我想公共圖書館的雲端書庫即時有這些書,也會很不錯!

2021年8月23日星期一

長路系列 -- 攝影者 克勞迪亞

#長路漫漫
#其實是長路向上
#環保實踐和美麗的風景
#首度嘗試電動摩托車探險南美的熱帶雨林

謝謝孩子送給我的紫色iphone 12 ,附贈一年的Apple TV+節目

剛看完一個影集,Long Way Up ,Ewan McGregor和Charley Boorman 是美國和英國的兩位演員,他們也是長期的朋友,在12年後再度攜手合作,他們要實踐環保,決定要騎電動哈雷從南美洲最南端的阿根廷烏斯懷亞,一路往北騎到美國西岸洛杉磯,行前準備工作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包括哈雷和電動汽車廠要為他們設計和提供交通工具,因為要採環保電動,所以都是從0開始,提供原型設計。這些支援團隊的團結和不計代價的付出,使得任務成功,每個人的武功也真的十分厲害!

路途中的困難和絕美的風景,形成強烈的對比。

剛開始的考驗是每天都在擔心下一站的加電站在哪裡,接著騎電動哈雷經過山徑、泥巴小路、崖壁,經過寒帶高原、熱帶叢林、沙漠等多種的極具挑戰的地形,看過令人屏息的山川冰原、綿延的鹽田、日出和如仙境般的森林洗禮,在途中遇到勇猛的獨腳單車騎士,好勵志!

真是太好看了!陌生的土地、熱情的人和美麗的風景。詳實的影像紀錄,像是來了一趟中南美洲的旅遊洗禮,真是好看的旅遊紀錄片!人生只要勇敢,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

長路系列 -- 攝影者 克勞迪亞

長路系列的幕後要角克勞迪亞!他的第一幕出場,是一個憨厚的微笑,由於跨國摩托車旅行,需要兩本護照,由他的媽媽專程從瑞士送來倫敦給他。第二個事是大家都要出發了,發現他沒有英國的摩托車駕照,結果第一次路考,沒有通過,要再等十天考第二次。

我不能停止的看了長路漫漫、迢迢、遙遙等三個系列,不只是看了摩托車環遊全世界,特別是很被其中的一些詩意的影像所吸引,這個長途旅行的紀錄片系列中,很多的意象,既有美感、寫實又意境深遠,原來背後的操刀手攝影師果然是一位不尋常的cameraman(克勞迪亞都是這樣自稱)

這個訪談紀錄總共有一個小時40分鐘左右,我居然有興趣聽完整個的訪談,非常美妙,聽到文化衝突,2004年他被長路系列的製片大衛發掘,參與摩托車長途旅行的拍攝,首先考摩托車駕照,考第二次才通過,通過之時,全隊歡呼!兩年後他因為連續兩次半夜騎摩托車和駕駛汽車超速,各罰款60英鎊,也各扣了三點,然後就被通知吊銷駕照,根據英國的規則,本來是12點才會被吊銷駕照的,英國的系統說他是新手,新手六點就要沒收駕照,因為英國並不將他的瑞士駕照年資計算在內,而是認為他2004年才拿到駕照。總計在倫敦考駕照總共考了五次,第一次頭沒有轉到後面,所以沒有通過,克勞迪亞解釋通常騎士不能向後看,而是要看後視鏡,但是英國的規則不同,沒有轉頭看,或是轉的角度不夠,就路考不通過。只好十天之後再去考試,這次考完又沒有通過,原因是開得太慢(hesitant driving);第三次十天之後再去考試,他就用平常的速度,結果考官還是宣布沒有通過,原因是開得太快(aggressive driving)。考試的當中,考官認出他是長路漫漫的攝影師,說沒問題的,你都已經騎摩托車環繞世界一週了,但是還是有各種奇怪的理由,讓他Failed…總而言之,在這一段的訪談對話當中,雖然微笑受訪,但是文化和政治的差異,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不合理的官僚對待(很熟悉是嗎?)都需要用苦澀無奈的幽默去面對,用耐心去回應。也許就因為具備這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可以在困難的、衝突的、未知的、危險的環境中冷靜地記錄美感、詩意和事實。

克勞迪亞年輕的時候,在1996年就到阿富汗做戰地記者,訪問過賓拉登。主持人注意到這位攝影手喜歡跑沒有人競爭的新聞,也就是冷門的、但是真實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看他的影片,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很真實、既有天賦又悲天憫人的人。很幸運看到這一系列的紀錄片。

克勞迪亞於1962年生於瑞士,他說他1980年18歲的時候就考過卡車駕照,在瑞士就自動獲得其他小車的駕照,包括125cc機車駕照。他在1985年23歲的時候就開始擔任戰地記者,他說阿富汗有95%都是山,沒有基礎建設,也不受任何外來的政權統治,外來的政權最終都以burn their fingers 吿終。克勞迪亞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各種各式的遠征探險(expedition),他關注不受大眾重視,但是是真實而重要的議題,有個留言說他是一個top bloke…。


#longwayround2004

#longwaydown2007

#longwayup2019_my favorite

2021年8月15日星期日

老子道德經英譯者Ralph Alan Dale這個人

這本書很重,但是印得真是精美漂亮,數年前訪美,在Barnes&Noble書店熄燈號之前偶然看到買了,坐飛機帶回台北。一直靚在書架,近日偶然一讀,欲罷不能。

戴爾出版的書有針灸、音樂和兒童讀物,真是有趣之人。原來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道德經翻譯本的序中,戴爾解釋他譯著這本老子道德經的因緣,戴爾說他大學學的是地理和攝影測量(從航空照片製作地圖),在1943年23歲的時候從軍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目睹珍珠港和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破壞,震撼極大,決定要尋求人類和諧生活的途徑,所以之後就學於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成為作曲家,並在紐約幾個學院擔任音樂教授和系主任。[哇 從地圖繪製者、參軍到音樂教授,嗯 人生的可能性真大!]

戴爾說他在詩和音樂浪漫的25年間,不斷尋求一種極致的00(Great Integrity),但是是透過學習中醫和哲學的另外30年的時間,才進入老子的世界。[整整半個世紀的追尋和學習,難怪這本厚厚的精裝書拿在手上就有一種吸引力!]

際遇就是如此,戴爾說他有一次去診所,被一個金屬注射器穿過耳鼓膜、中耳,損傷內耳耳蝸中的柯蒂氏器官(Organ of Corti),導致了耳聾、眩暈和耳鳴的梅尼雅症狀(Meniere's Syndrome),之後看過6個耳科醫生(otologist)都說了相同的結果,就是梅尼雅徵狀是無藥可治的。戴爾說對於音樂家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結果。所以戴爾決定自己找治療的出路...[對呀!真是神奇的際遇!]他遇到一位針灸醫師,親眼看到這位醫師用針灸治好了兩個病人,他決定學習針灸,到過日本和台灣追隨大師學習針灸,然後從自己每天針,到隔天針,他的耳疾好了。1977年6月一位朋友送他老子道德經英譯本,之前戴爾已經翻譯了好幾本針灸的著作。開始閱讀老子道德經之後,他說意識甦醒,生活和思想都有了新的領悟。

戴爾撰寫體悟詮釋,並編修英譯語言,由著名攝影大師John Cleare附圖。就有這本2002年出版的漂亮的重要作品。四年之後,2006年,戴爾在高齡86歲辭世。

生滅循環,這位作者留給我們一個美麗的作品。

https://laotzu.xyz/source/display?id=417

#閱讀筆記
#老子道德經英譯者Ralph Alan Dale這個人
#戴爾 (Dale, Ralph Alan, 19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