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星期一

退休後要做什麼?

 

2022–12–18

有幾個退休的朋友問我說,退休後每天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 如果有這個問題的人,可以向年輕瓦基學習。

瓦基說:「 我認為因為寫下明確的長期和短期目標,讓我很清楚每一天、每一週、每個月該採取什麼行動,並且朝著那個方向奮力前進。

「 每一年開始,重新練習檢視十年願景、兩年期計劃,會隨著自己的成長而不斷調整改變。獲得新能力、新專業,也可以設定出更有野心的期望。」

「有了開始才變得厲害」

「需要將抽象的目標具體化」

「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正確的心態、堅定的毅力和樸實無華的努力」。

這些有力量的文字是「閱讀前哨戰」站長瓦基親自實踐的心得,他和「電腦玩物」站長Esor都鼓勵要寫筆記、日記,瓦基和Esor都主張透過日記來發展個人有知有覺、有意義的生活。

瓦基說得很真實:「因為在真實的世界中,往往沒有人會為我們的人生定義要創造什麼樣的價值,我們必須自己去發現目標和設計價值,並且主動定義自己的人生意義。」「電腦玩物」站長Esor說:「寫日記的目的,是為了能推動生活中的改變」。

作為知識工作者,當然都有寫筆記、日記的習慣,特別是美國社會學家(M. Wright Mills)主張學術藝師要發展長期紀錄的技藝。但是如何將學術的筆記經驗加以訓練,變成生活中的養分?變成一種生活能力而不只是學術能力?

退休者需要的警醒 — 建立自律的慣習

年底和幾位友人相敘,都不約而同提問:「退休後要做什麼?」其中幾位都還有兩三年才會退休呀,未雨綢繆是很好的。

作為退休者,可以仍是春風少年,也可以很快垂垂老矣,因為和過去越走越遠,訊息空間逐漸失去原來的位置,「遺忘」好像是一種必然的宿命。

然而退休後的遺忘,伴隨老年的符號,變成是一種病徵,老年的「遺忘」和年輕時代的浪漫遺忘已經完全不同。其他伴隨退休者的,除了經濟和生活自主能力等考驗之外,還有健康的考驗、有智能的考驗,是一長串的考驗,並不亞於青少年時期內在狂飆和外在社會競爭的困境。因此更需要透過不斷閱讀和學習,來和遺忘拔河。

透過寫日記,回顧日記,重組記憶,發展腦部新的迴路,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也是這兩三年來千禧世代,好幾位三十多歲的暢銷作家和閱讀網紅,挹注熱情,重新帶出來的筆記熱潮,推廣好的筆記書寫方法,正好很適合退休老人學習。

七年一換血,老人也需要重新學習新工具和新技能。筆記軟體,從onenote、evernote、notion、goodnotes等,一路用到Heptadata。好處是,這些筆記的概念,包括卡片筆記中的短筆記、長筆記、參考書目、索引等概念,到隨手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用自己的語言改寫)、建立索引、建立筆記關聯等,都是過去熟悉的經驗,只是將實體3x5和5x7的卡片,利用文件單元的概念加以轉化。

而年輕的知識人更強調,筆記不是倉庫,不是用於堆積知識的用途,筆記是成長的有機體,要經常回顧檢視、新增、刪除。筆記是有機體的概念和提醒,對於老年人寫筆記,提供一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啟發。

退休者生活最大的改變,可以說是一旦卸除以前被職業角色定義的例行工作,每日的例行生活需要由「他律」轉為「自律」。退休者的優勢是每日的時間開放、目標開放,可以完全由自己來規劃;缺點是,如果長期習慣於工作場所的他律,自律的過程會需要花一些時間重建,如同新習慣的養成一般。好消息是,人體和人的智能都有內建的學習能力,加以要求一段時間,就能形成新的習慣。這時候,重點是要花點時間,來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

透過寫作、寫日記和反思,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標。很多人沒有機會思考自己重視的是哪些事情,我覺得可以從「寫筆記或寫日記」開始。

我的太極拳老師退休後決定要在社區推展老年養生太極,教導楊氏太極露禪學派108式,幫助其他的退休老人健康的生活。每週一次的練習,已經超過十年。可以看到其中還有中風的老人風雨無阻,藉由打太極拳復健,顫顫巍巍練習,雖然部分肢體不便,但是因為每天重複操作,在肌肉中建立了記憶,所以還能活動,克服受傷的疤痕,仍然還能保持部分平衡運動,就是一種和歲月、和受傷的拔河。

運動和寫筆記一樣,都需要天天實踐,若放任自己,就會因為找不到生活的座標而茫然。所以從寫筆記來作為新的開始吧!

我聽從網青(網路年輕人)的建議,在2022年耶誕節買了新的筆記軟體,Heptabase送給自己作為耶誕禮物,天天隨意寫筆記,十分開心。

賓州大學(UPen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學史都華.佛里曼教授的線上課程<<如何過你想要的生活?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人生整合課>>指出要能操控自己的生活,需要具備「追求真實」、「追求整合」和「追求創意」這三方面的能力,學習新的筆記工具,是追求創新力的實踐之一。

https://medium.com/@meiwu_35870/%E9%80%80%E4%BC%91%E5%BE%8C%E8%A6%81%E5%81%9A%E4%BB%80%E9%BA%BC-a727173e03c5


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

迷影集:The Alienist 《精神病學家>>



2022–12–12

退休之後,仍然喜歡偵探推理片。特別喜歡和歷史背景有點連結的故事。

The Alienist 《精神病學家>> 是一部好看的電視影集,用很輕鬆的愛情、偵探、心理分析和犯罪來吸引觀眾入戲。故事背景是有趣的19世紀末期,地點在美國紐約。彼時電燈即將問世、汽車即將取代馬車、電影放映剛成為可能、有色人種仍受歧視,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仍然在為投票權奮鬥、社會階級仍然壁壘分明。彼時現代心理學正在啟蒙,即將正式進入醫學領域的草莽時期。

影集改編自同名小說,The Alienist 出版於1994,於1995 年獲得美國「安東尼最佳小說獎」,作者是Caleb Carr,生於1955年,美國紐約,是戰爭歷史學客座教授、作家,難怪寫出這麼有脈絡和思考深度的好看的偵探小說。

影集的第一季焦點是一位有點憂鬱的精神病學家,而美麗、沈默、冷靜的女子則是紐約市警察局局長羅斯福局長(對,就是後來的老羅斯福總統)的秘書,另外一位很棒的角色是一位上流社會的富有少爺,帥氣正派,也是一位有正義感的新聞記者。這三個人角色鮮明,也隱晦的表達一些看不清楚的情愫。但是他們辦的犯罪案件,很像人骨拼圖的恐怖情節。

第二季的女主角自己開了偵探社。因為羅斯福警察局長太正直,無法留在地方上,返回華盛頓另有任職。第二季除了繼續辦案,主要的軸線演記者和女偵探的愛情,但是沒有結果。女偵探聽從自己強烈保護社會的理智,繼續從事偵探的社會公益事業,癡心的記者最後也聽從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家族安排的女子結婚。(哎!真是心碎的結局)。不過犯罪的案情在他們的手中都能圓滿破案,也算是舒了一大口氣。精神病裡學家則放棄在紐約的事業,追隨一位女心理學家,雙雙前往歐洲,在佛洛依德的大學任職,繼續從事心理研究工作。

Netflix好看的偵探影集。

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

橋樑—遇見鍾芳玲書天堂


橋樑 書友會追星

2022-11-19;2023-11-20 補記

書天堂的作者鍾芳玲返台,順便促銷剩下的二十多套三本裝的書系列,引起書迷的跟風旋風。我有幸在一個臨時促成的約會中,居然和這位作者還有促成者共處了將近七小時,相談熱絡,意猶未盡。回到家已經半夜。前所未有。

星期五上午工作中,收到一個訊息,下午四點有個驚喜的臨時約會 --- #瑞貞 約到書天堂作者 #鍾芳玲老師 有個書友取書會,在#瑪汀妮芝咖啡(MARTINEZ )。大家又歡喜又驚喜的聊了三個多小時,謝謝耐心又超文青的陳老闆,6:30的打烊時間靜靜地往後給我們多了一個多小時,真是佛心。陳老闆親自細心烹煮的咖啡,也真是降伏了我的咖啡舌尖,臨走買了正在促銷的莊園耳掛咖啡,宏都拉斯,很可以的,要再回去買一些存糧。陳老闆看我們聊得起勁,輕輕的將前燈稍稍減暗一點點,看沒有啟示到我們,仍然耐心守候,直到我們自己發覺已經過了咖啡店打烊的時間。三人再受瑞貞熱情邀請,轉到微兜 Petit Doux咖啡小酒館 永康店續攤。走在搭捷運返家的路上,已經晚上11點。

芳玲的書迷人是不用多說的,被迷的人有家中的老、中、青三代、老師和學生兩代被迷、老闆和伙計一同被迷;職業和教育程度有自學、中學到博士,職業有商、教、美學設計等。也許我的訊息還不夠完整,不過就上列泛泛資訊已經足以說明,喜愛書店風景系列的人和教育程度、職業無關。那究竟這些書迷有什麼共同特性呢?迷到到處追星的程度?我覺得原因是作者自己對書店風景迷戀的熱情,感染了同類的人,感染力很強,就變成追星族了。

有趣的是2022年,與鍾芳玲相遇,她還堅持只喜歡紙本書,到了2023年就發現她改變了,將2023年訂為她自己的電子書元年。這樣很好。我自己喜歡兩者,既迷戀紙本書,也迷戀電子書。兩者都是靈魂歡喜的來源。


2022年10月4日星期二

The gift 恩賜禮物 土耳其影片


一部好看的,以土耳其伊斯坦堡為背景的影片!

鍛鍊覺察力!只有超能力 沒有覺察能力 可能會導向災難
最近看了一部三季的影集<<The Gift>>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拍攝,有關古老神奇力量和現代考古科學相遇的故事。一個美麗的年輕畫家,有天生的直覺能力,引導她追尋一個古老的傳說,遇到一個命運坎坷的青年考古學家,兩人一起陷入好幾起人類大危機。危機的造成是因為有不明的力量,操控了貪欲人間財富和權勢的男人和女人。男、女主角被引導要去導正這些危機。

這部影集結合故事和古蹟,本身就很好看,更加有趣的是,在不同的三季之中,同樣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人生安排,命運會造就一個人的性格和面相。而故事中讓我們看到,命運居然是個人對於境遇的反應,對於境遇的反應,選擇權在個人,不同的選擇,命運的路線就不同。

這個故事還牽涉了男女主角所孕育的女兒,不論是如何有天賦的兒童,如果在幼年受到媒體密集轟炸影響,就會塑形破壞性人格。女主角的孩子在幼時被邪惡力量盜走,並被刻意洗腦(恐怖!),女主角作為一個母親,好不容易找回孩子,面對有毀滅性的孩子,選擇包容和愛,最後一刻終於克服人類集體毀滅的危機。

影集名稱為「恩賜禮物」,是到第三季才解碼的,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恩賜禮物,要無條件的包容愛護。看完影集,很佩服編劇和導演的說故事能力。

這個故事好看的原因是因為有考古、有神秘力量、還有土耳其的風景。

2013年第一屆ECIL會議 就是在伊斯坦堡舉行。古老的城市,融會東方和西方的精華。透過考古學家的努力,挖掘出來超過一萬八千年前的古神廟,2018年該國正式開放遺址參觀。加上土耳其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很多人會想再回去旅行呀!

#The gift 

2022年8月16日星期二

111學年度 第一學期教授課程/2022 Fall Schedule

 

111學年度 第一學期教授課程/2022 Fall Schedule


[ISM0117] 參考資源與服務 (碩) 周三 7-9節 14:10-17:10 圖資所研討室 B 正大樓五樓 /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s 14:10-17:00 Wednesday at GLIS Seminar Room B, 5F, Cheng Building    Moodle  Google Meet

2022年6月20日星期一

故宮最後一位運寶人索予明先生

 亂世中為人也真不簡單

以下是中央社的新聞: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6200003.aspx

故宮文物最後一位國寶來台的押運人,故宮人稱「索公」的索予明,於2022年6月19日中午11點半於家中仙逝,享壽103歲。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說:「當年的文物押運人,索公是存世的最後一位,他的離去,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故宮於官網記載,1948年秋天,因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杰、傅斯年、徐鴻寶、李濟、杭立武等人在理事長翁文灝家中決議,將挑選故宮精品運往台灣,中央博物院理事會則在12月決議選擇最精藏品運往台灣。於是,故宮、中央博物院的第1批文物在1948年12月先運抵基隆,第2批文物及第3批文物在1949年送抵台灣。

索予明出生於1920年,來自湖北江陵,他來到台灣時,身上僅帶著一件由母親親手縫製的藍背心和2枚錢幣。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推動的非營利組織「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今年5月推出索予明的訪談影片,逾百歲的索予明想到媽媽當年一個人在家,仍然會落淚,回顧一生境遇,他說:「亂世中為人也真不簡單。」





2022年3月1日星期二

中正大學大一生資訊行為演講和質性編碼練習

    大一生的回饋,令人開心!沒有「空」講

    20220301 起個大早,搭高鐵到嘉義,再接駁40分鐘計程車到中正大學給大一傳播系同學介紹閱讀、筆記和搜尋資料的經驗。
    聽完演講的回饋,用slido請同學寫下來三個聽到了什麼,覺得很棒,紀錄一下:
    收到23個回覆,總共35位同學,依照slido的推算,這門課應該會有19個回應,多出了幾個回應,這一班中正大學的新生,算是很有學習精神的班級!

  1. 學到了新的做筆記的方法 也對人生規劃有比較不一樣的想法 心智圖以後也能加強理解事物的能力
  2. 如何找 老師的論文、要做筆記、學生的知能是學習的能力
  3. 做一個理解者(Understander)、培養資訊素養、人生價值 良師益友 終身志業 愛的尋求
  4. 類似搜尋語法的那個邏輯、做筆記的軟體 我愛notion、筆記的架構
  5. 四個追求: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與愛的追求 2.尋找資料的方法 3. 思考個人做筆記的相關經驗
  6. 瓦基閱讀前哨戰2.做筆記的各種方法3.找尋資料的步驟
  7. 如何做筆記2.收集資料的方法3.一個台積電youtuber的故事
  8. 瓦基的podcast、做筆記的方法與應用程式、個人知識管理和資訊行為的關係
  9. 圖書軟體、筆記軟體、練習做筆記
  10. 用布林邏輯找資料 2.做筆記的方式,如康乃爾、T型等 3.瓦基的案例
  11. 用自己的語言寫筆記、如何辨認網頁來源、Zotero
  12. 筆記整理 時間掌握與閱讀高產 資料搜尋網站
  13. 學到了做筆記的方式 2、瓦基的讀書方法3、滾雪球式等等的找資料方法
  14. 寫下上課內容促進課堂上的自己保持認真 不要走神 把上課內容化繁為簡並整理成多項重點 複習時能夠對每項學過的內容保有印象
  15. 青年的四個大夢: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 2.筆記方法(康乃爾、T字……)3.辨識網頁來源(.edu、.gov……)
  16. 要做一個understander而不是non-understander、做筆記的各種方式以及佐證、閱讀一本書必須真正的吸收其精華才算是真正的閱讀
  17. 瓦基的讀書方法 ,一年看50本書,我覺得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事,他把自身的經驗分享出來,讓我們可以快速吸收他的讀書經驗,我覺得很有用2.audible3.個人知識管理
  18. 尋找資料時要回到自己的問題與目的 提出陳述要有証據支持
  19. 記筆記是一個需要花時間練習跟學習的一件事,我過去的經驗是直接將重點記下,在老師分享的內容中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種記筆記的方法;閱讀需要透過記筆記來加深記憶,才能充分理解書中內容。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分享的一位年輕人——瓦基,透過有效率的閱讀習慣,讓自己一年讀了50本書讓我超級佩服,圖書館的書有一部分是用學費買的不讀就可惜ㄌ!
  20. 瓦基的案例2.布林邏輯3.資源有分參考型跟指引型
  21. 17-33歲追求:人生價值 良師益友 終身志業 愛和個人知識管理還有查資料的or And not 的方法
  22. 瓦基 非學習者 非理解者 理解者 goodnotes
  23. 寫筆記的原因和寫法、找資料的方法、資料搜集的媒體(報紙、雜誌.....)
四月,利用研究方法課,請專班研究生分組練習編碼,其中一組的編碼,看到人生價值和目標、學習和資訊素養,也是很不錯的。



我也利用Atlas.ti質性分析軟體,得到以下八個範疇。(不知道為什麼質性教科書都將categories翻譯為範疇,其實也就是類別、類聚的意思)

                                   將開放編碼集結成為以下八個範疇:

再將八個範疇,用領域分析的方法,以理解者作為總核心,畫成以下的圖示:
八個範疇,用領域分析的方法,以理解者作為總核心:一個理解者,如瓦基,他具備的能力和特質有人生價值、他有閱讀、寫筆記、找資料和寫作等資訊素養。(領域分析的英文是domain analysis,其操作的特點,就是將兩個概念之間拉出一條線,並將兩者的關係加以定義)

Atlas.ti容許編碼員反覆修改編碼。並且可以使用concept 的文字雲查看文本的內容,是一種好用的質性分析工具。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110學年度 第二學期教授課程/2022 Spring Schedule


碩數專班 社會科學研究法課程進度表   / Research Methods Online Program

          Moodle           Google Meet

  • 碩專班線上辦公室時間:每周一晚上 8:30-9:30 [moodle 或 Google Meet 待討論]

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公共圖書館的參考服務品質和館員薪水有關嗎?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這學期參考服務的同學們到圖書館去借<<紐約公共圖書館>>的紀錄片來看,看完之後,說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活動好多元,讓他們好羨慕。我的這些學生都很合格,他們觀看紀錄片之後都很有看法,心得很中肯!
「我認為影片中,最讓人羨慕的服務,是團體討論的層面,還有孩子下課後的伴讀。在台灣的圖書館,要團體互動討論的話,這方面的服務好像很少,影片中有拍到一群人在一起討論、學習、分享經驗,台灣圖書館好像很少見,一般只有提供安靜的自修室,每個人在裡面安靜的學習。我看目前除了師大等幾所大學圖書館,沒看到其它地方的圖書館有討論區。
影片中的藝文相關活動也不錯,請各種專家來演講、表演,以及展示藝術品,可以培養民眾的涵養、放鬆的場所。此外有的圖書館有敬業手語服務,除了呈現句子的內容,同時也要表現情緒,我很佩服,另外我覺得有幾個比較實用的服務,就業博覽會、日常生活的諮詢(如:法律),可以讓圖書館脫胎換骨,有別於以往單純提供書籍、知識,更能貼近民眾的日常。」(A01)
其實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也有很熱血圖書館員,如果拍起紀錄片,應該也很精彩。
有同學認為台灣的圖書館普遍的服務品質有限,可能和館員薪資的結構有關,認為「如果台灣的圖書館員的薪水和美國的圖書館員的薪水一樣好,也許有可能提供好的服務。」
「高等考試三級圖書資訊管理類,薪水是敘薦任第六職等本俸一級47,630元起跳,跟碩士生念教程去當老師第一年的薪水一樣,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在美國,根據Salary.com給出的資料,截至2021年11/29,Librarian Salary平均薪資是67,789”美金”略等於台幣年薪188萬,從該數字分析,我個人認為,這反映了這項工作的全部內容繁重且重要程度高,以至於薪資達到6萬多美金,所以我認為,在台灣如果圖書館員(非國考)台幣年薪188萬,把工作內容、把要求全部開出來,不論是編制路引、策展設計、教育講習、課程設計、資源使用講解….等,都有極大機率會吸引高素質且高能力的人才,願意去應徵與完成。」
我非常喜歡這個意見,其中有數據、有說理,非常好!只有需要稍稍了解一下美國和臺灣的生產毛額的差距,我們參考資源與服務課正好有學到如何查找「統計資訊」,經濟部統計處「主要國家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
<https://dmz26.moea.gov.tw/GA/common/Common.aspx?code=N&no=5> (如下圖),可知兩國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大約相差2.5倍,將188美元除以2.5,大約是相當於年薪75萬,和以月薪4.76萬x12=年薪57.12萬來看,兩者的年薪距離確實有18~20萬,每月大約應該要增1.67萬比較好。如果每個月增加1.67萬的薪資,使得市民的資訊服務可以增加到有「編制路引、策展設計、教育講習、課程設計、資源使用講解….等」我覺得是相當伐算的。
所以市民還是要努力幫忙圖書館爭取有正職編制和加薪的圖書館員。
教科書中的圖書館員,或是理想的圖書館員,都是被設想成武功高強,無所不能的,所以國際圖書館聯盟和美國圖書館學會也曾經有一個論壇,討論 Can the library do everything? 前提是圖書館要重視有正職和薪資有相對應的圖書館員。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年度別 中華民國 美國 主要國家平均每人國内生產毛額 日本 107年 108年 109年 25 838 25908 28383 法昌 62 583 64 923 876 英國 39 818 40 798 261 單位:美元 美元 48 97 46 464 45 855 新加坡 資料來源 各國統計月報。 42 873 42 113 40 40281 43 033 42 42312 40 116 33 308 31 790 31 477 64 824 64 549 58 620 」的圖像


留言
分享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

參考服務課 學生的觀影心得很可觀!



#學生的心得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感動的部分其實這部電影非常多地方都在討論美國的社會弱勢族群,例如:手語服務、教導如何讀懂盲文、探討為沒有網路的家庭普及網路、該如何讓遊民和一般民眾可以和平使用圖書館,剩至還有非常多在台灣比較少接觸的種族議題,像是:黑人族群討論教科書中扭曲了黑奴的歷史、猶太人移民下的文化、華人社區的服務,裡面有個如何辦理綠卡的專區讓我印象深刻,電影呈現的不只上述的橋段,有非常多圖書館為了弱勢群體提供的服務,還有讓這些族群相互交換意見、讓大家更重視這些議題,帶動社區和不同人群的成長。紐約圖書館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其中有一個圖書館的設計師說圖書館不是只是一個儲存書籍的地方,而是一個給想要學習的人的環境,所以裡面有大量篇幅在說演講和討論會,其中不乏有非常「吵雜」的活動,像是課後班和求職活動,這個對於台灣的圖書館來說比較難以想像,像電影那樣很顛覆大家對於圖書館的想法,代表著紐約圖書館是個很有彈性的場所,可以順應不同的活動展現不同的樣貌去滿足讀者的需求。」(A02)

「看完這部影片我覺得,我很羨慕的讀者服務是在提供就業技能與機會的部分,影片中,圖書館有舉辦各種就業相關的活動,且有提供技能培訓的服務,我覺得相當好,其中有一名是圖書館本身的職員,他也有提到因應相關活動有開教相關技能的職缺,我覺得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影片也有提到,在開會上,有一名董事提出要用私人資進去幫助圖書館,進行相關的活動,而不是只依靠政府給的錢,希望透過私人資金,去培養圖書館的資本,我覺得在台灣,可能比較少這樣的情況。

另外,我有注意到影片中,有讀者在圖書館中高聲喧嘩跟飲食,甚至是內部就有咖啡店,我印象中,在我就讀東海時,圖書館的咖啡店是在外面的(只是隔著兩道門),但是影片中咖啡廳是在內部的,令我相當驚訝。」(A03)

「影片當中穿插著不同的圖書館的活動片段、紐約城市的街景、讀者使用的狀況,而最主要脈絡依循著不時出現一群專業的圖書館館員,經常聚首討論如何使圖書館更加精進,從一開始的政府與民間於公於民共同經營的合作,循序漸進的探討圖書館面臨的問題,如何在雙方共同注資的形況下將圖書館發揮到最好的效用,從一開始經費來源至擔心政府經費不會每年的提供,最後提出如何利用政府的經費提高民間的經費投注與利用,也探討到圖書館的作用中心角色為何?配合著科技的進步,社區數位化的逐步漸進規劃、推廣圖書館活動與行銷困難處、提供的服務(法律諮詢)、電子書與實體書流通性議題最後探討遊民等議題等等。其中我認爲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在這個推動的過程中他們到處去各圖書館推廣,與民眾交流對談,也向圖書館館員們進行理念的分享、宗旨目標,告訴他們因為有大家的努力所以才能成功。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築師所提到的圖書館並不是只是藏書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人,人們如何的使用圖書館,圖書館如何提供更多的服務,透過這個過程可以看到圖書館不斷的在進步與創新,提供多元服務的可能性。」(A05)

「以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角度來欣賞這個影片,最大的期待就是想看看我的工作或工作單位和別人的有甚麼不同,就我個人的經驗,分享幾點不同之處如下:

1.策展人角色:影片中頻繁出現活動主持人與作家、藝術家對談,而主持人是館內的工作人員,談論的話題有深度且能讓作家、藝術家的意見充分表達,也可以讓現場觀眾對於作家、藝術家的觀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而我所經歷過的推廣活動,因為多在週末,長官或分館主任最多就開場引個言,甚至不出席,而承辦人多無法帶領活動進入較深的層次。

2.圖書館長官會親自到分館與分館人員討論分館問題:就我的經驗,在分館會看到長官蒞臨時,都是來考核,來打我們的分數,而不是帶來協助。

3.募款:臺灣的公立公共圖書館基本上不需要募款,營運經費是國家稅收,雖然不用擔心營運的問題,但服務水平的提升也相對有限。

4.教育角色:雖然北市圖屬於教育局,也承辦終身教育,與社會教育有關,但館員極少扮演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外的教育角色,最多是活動的承辦人,作為專家與讀者的中介。

5.館藏特色分館館員:北市圖大部分分館有特色館藏的收集,但館員大多不具該特色館藏項目的專業能力,或甚至是嗜好,難以真正典藏或推廣特色館藏,這與考選制度、領導風格、及在職教育相關。

6.使命感:在影片中,從管理階層到面對讀者的一線館員,都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於公共圖書館工作的使命感,這在我工作經驗及周遭同事中,比較感受不到。」(A06)